、生物医药并列的先导产业,集成电路不能“缺芯少魂”。如今,我国“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已从原先的二级学科升级,独立设置为一级学科。而当芯片集成度越来越高、“线宽”越做越细,在肉眼不可见的程度上怎么实现精准“微雕”?
“进入5纳米工艺节点,依赖于极紫外光刻技术,加工成本急剧上升。”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赵建龙,最近登上“集成电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主题的上海集成电路“大师讲堂”第15期讲台,与师生们直面“卡脖子”难题。他坦言,“先进光刻机设备和技术由少数西方国家把持,亟须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架构,突破制造工艺的物理极限。”
作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首批公布的全国50家现代产业学院之一,拥有集成电路一级学科的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也挂名“微电子产业学院”,是上海三大“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之一,也是唯一与集成电路直接相关的现代产业学院。另两大学院,分别是华东理工大学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联合学院和东华大学现代产业学院。
产教大融合,跨界出奇迹。既然拥有双螺旋复杂结构的DNA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带有特定功能性的蛋白大分子,这种自下而上、由简入繁bob博鱼官网的自组装形式,能不能用于半导体器件的“增材制造”,类似“3D”打印一样呢?赵建龙表示,利用DNA这样的核酸自组装机制,可以创造形状可编程的框架核酸结构,作为“生物建材”高产而低耗地生产复杂的三维纳米结构,发展为纳米加工新模式。
赵建龙带领集成电路相关学科团队,应对传统制造工艺的新挑战,让DNA当起集电流水线上“看不见的工人”,基于核酸自组装,在硅材料上层层堆叠bob博鱼官网“建筑材料”,从基底搭建起核酸模板,有望成为新一代微纳加工技术,其定位精度2纳米可超越极紫外光刻技术的加工极限。目前,他们“BT(生物技术)+IT(信息技术)”,攻关纳米级的框架核酸,正在制造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项目走。对于集成电路这样介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底层学科,院内即使本科生也有“四个一”实践揭榜项目,通过“一个创新项目”的引领,串联起“一次芯片设计、一次实践流片、一次集成分析”的完整实践链条。其背后,则有一条“高仿真”的链条。在市委市政府、市教委、上海大学支持下,全院投入设备经费逾2.5亿元,购置试验设备及教学软件220余台套。其中一部分设备和软件完全用于教学,其余设备承担部分课程和创新实验教学。
作为成立仅5年多的年轻学院,上大微电子学院将学科逻辑与产业逻辑更好结合bob博鱼体育,加速发出输送行业人才的直通车,破解上海集成电路产业人才需求量大、人才培养速度相对较慢、传统产教融合脱节的难题。学院与头部企业建立新型联合实验室,开展有组织的科研,通过联聘联用吸纳企业专家直接参与课程开发、教学指导等关键环节,用企业的资金与人才做企业的研发,校企“手把手”培养对口学生。
基地建设方面,上大牵头“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已先后与嘉定区、张江高科、奉贤化工区等联合建设了8家集成电路人才产教融合或实训基地。在新一期“大师讲堂”举办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主导的上海械谷,其所在的马陆镇也被纳入上海市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实训基地范畴,进一步完善区域集成电路人才培养网络。
上海作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重镇,产业高地必先筑起人才高地。“自2022年启动以来,‘大师讲堂’已完成了14期,线上线下观众逾百万人次。”上海大学微电子产业学院副院长张军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希望通过这种突破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构建一个开放融合的创新平台,吸引更多专业的优秀学子投身集成电路产业,以跨学科协同方式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与之同步,最新的第27期“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面向社会发布,聚焦“芯片设计”主题,为AI产业提供更多集成电路人才。记者了解到,该项目同样自2022年启动bob博鱼体育,面向非微电子专业的高年级学生及社会工作人员开展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至今也有近5000人次受训。
校企之间双向奔赴,来自业界的越亚半导体员工祝海旺就参加了多期紧缺人才项目培训。在他看来,“近期培训的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有一定难度,老师们结合大量实际案例,给我们深入浅出讲解专业知识,还让我们清晰看到这些知识的应用与市场,加深了自己对集成电路行业的理解。”